温家宝:校长不能像行政干部一样五年一换

2013年11月01日10:10  东方早报
2007年9月14日,温家宝致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的函件的手迹。该幅手迹亦用作为《温家宝谈教育》一书的封面。   2007年9月14日,温家宝致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的函件的手迹。该幅手迹亦用作为《温家宝谈教育》一书的封面。

  温家宝

  现在,我们正在考虑两个问题:一个是教育发展问题,一个是教育改革问题。就教育的发展问题,我们已有一些考虑和想法。比如说,我们现在对教育发展大的格局是这样设计的,就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,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提高高等教育质量。我们将采取措施来完成这些任务。请大家来座谈,是谈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,就是:教育怎么搞,学校怎么办?小学教育、中学教育、大学教育怎么改革?群众有什么意见,有什么议论?老师有什么想法?我是听到一些,有一些耳闻,但是心里没底。所以,我就请你们这些熟悉教育的,你们都是教育家,来谈谈你们的想法和意见。很多国家政府领导都有教育顾问,你们就做我的教育顾问。我可以向你们保证,我能做到四条:

  第一,我有使命感。我们政府要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。第二,我对教育有热情。这种热情不仅基于我对它的认识,而且基于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。我的祖父在天津办普育学校,担任校长,为办好学校,到处招好老师,化缘找钱,努力刻苦进修学习。后来我的父亲母亲也都做教师,几乎一家人都是教师,所以我说我有热情,我有一种特殊情感。第三,我有意志。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,但是我们能够克服困难,把中国的教育一步一步地推向前进。第四,我对我们的教育家充满信任。至立同志提出今年是不是开一个全国教育会议,我觉得非常必要,但是我脑子比较空,因此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求教于你们。

  我就谈这四点,使命感、热情、意志和信任。我能够在大家的帮助下,我们共同努力把教育事业推向前进。国务院再忙,我还是要坚持把这个调研做好,将分别邀请不同阶段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包括学前教育阶段的专家座谈。

  一、办一流教育,建设一流国家

  我们的经济已经连续28年高速增长,年均9.6%的速度,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,这确实创造了世界的奇迹。但是人们要问中国还能不能继续繁荣下去,中国还有没有机遇保持可持续发展。我的回答是“有”。做的结果,取决于我们政策的正确和应对能力。国家能否继续繁荣下去,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,能否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,关键在人才,根本在教育。从这个角度上讲,我以为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的振兴。教育事业关系着我们国家的未来。现代化建设、国民素质、精神文明、道德力量,都离不开教育。教育显示一个国家整体的实力,它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面貌。只有一流的教育,我们国家才有一流的实力,才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家。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,不仅关系经济发展,而且关系社会进步、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,确实是百年大计。教育是决定今后几代人、十几代人以至几十代人的事情。把中国的教育搞上去,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,还将是今后若干代人的任务。

  我国经济社会处在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,我国的教育也处在一个发展时期,面临很好的机遇。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坚持教育兴国、教育强国。这是国家意志,是国家发展的战略。在教育上体现公平、正义,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,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,是国家的政策。确立教育方针、教育体制、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,都属于国家行为。我讲这些,就是说国家应该干什么,国家应该管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。

  普及义务教育,从今年开始在西部农村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,明年在全国农村实行,然后逐步在城市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。基础教育如何改革和提高质量?免费义务教育是给孩子们上学创造了条件,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质量。要把基础教育办好,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,这是我们的目的。所以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,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,就面临着教育改革和提高的问题。这个问题比较重大。我们把职业教育定位在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教育,是使人人能够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。对高等教育,我们现在逐步控制规模,着重提高教育质量,包括合理配置专业。

  现在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升学率,和经济上追求GDP一样。我在电视上看到南京曾经有过这么一场争论,就是素质教育与考大学的关系。我们不能以高考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好坏,但也不会把高考取消掉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以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高考。我们不会走回头路的。

  几次座谈会讨论涉及了教育方面的许多重要问题,对我启发很大,比如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。素质教育包含的范围很广,但是其中三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。第一,我们应该改革考试制度,但是学校还必须进行考试和考核。我把它概括成三个性,即考试和考核应该具有全面性、综合性和经常性。我曾对这三个性都做了具体解释:所谓综合性,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,又会动手;所谓全面性,就是要使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;所谓经常性,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。第二,我们提倡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,但是,这绝不意味着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降低了,而是更高了。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,对学生来说,是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社会、接触生活、接触实践,让他们学会动脑,学会动手。对老师来说,是要求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学习,而且在课下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。第三,我们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,但是,绝不意味着让学校失去风格,学校还是要有特色的,要办出自己的风格,办出自己的品牌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知名的学校,无论大学、中学还是小学,都绝不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。我认为,这些是素质教育当中的一部分,不是全部,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和加以理解。我们要给教育改革创造一个好的舆论氛围,大家都来关心和支持。

  二、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, 培养一批杰出的教育家

  在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我就提出,中国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,培养一大批教育家。现在如果说科学家,大家可以举出好多人的名字,比如钱学森、华罗庚、李四光。但是中国的教育家有哪些?应该说有很多。但我们宣传得不够,这也反映社会上重视不够。对老教育家,大家一提起陶行知,都熟悉。我们现在确实需要大批的教育家,应该多宣传。当教师就应像陶行知讲的,“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;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”,这个话比讲一篇套话管用得多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我们需要更多的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当老师。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让学生永久铭记的老师。在他学习时,你不爱他,你不精心,他长大以后也很快把你忘记了。如果你伤了孩子的心,那就更糟糕了,他会记恨你的。

  教师的知识面要广,教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史,教文史的要懂一点理工,这是我们的方向。我们要提倡的是启发式,不是灌输式,而现在我们的讲课有时候相反。我到北师大去,才发现很多师大的学生毕业不当老师。他们送给我一张我父亲在北师大的文凭,是1937年的。我回家仔细看一下,我父亲写了一个保证书,毕业后一定要当老师。我注意到,那时要“具保”,就是一定要当老师,为什么?就是上学免费,全部都免费,甚至还发点衣服。

  我有一个想法,上师范大学可以免费。要做到全国的师范大学都免费,可能一步做不到,但是必须向社会发出一个积极的信号。因此我在考虑,首先在六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。叫学生签订责任书,毕业以后要当老师。这样我们就可能吸收一批家庭困难的,但很努力的、很优秀的学生进入师范学习。他们的志愿将来就是当老师。六所学校能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,就是人们争先要上师范。我算了一下,大概就几亿元,我们拿得起。不是贷款。要把师范办好,学生入学就是免费的,他的吃、住、学费等都免费,但是他必须当老师。这不妨碍他读研究生,读完研究生他还当老师。如果大家意见一致,我们明年就在六所师范大学实行。

  对教育部管的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,这是一个政策引导,目的并不止六所,这六所只是中央管的。然后我们号召、影响地方也这样做,对自己管理的师范院校学生免费,用自己财政的钱。但是有一个条件,就是学师范的人必须当老师,要签订合同。这个我们要论证,可否在明年秋季开始实施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因为必须要有好的老师,才能有好的教育。所以这些事情我们下决心要办。

  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以后,农村教师的收入问题就暴露了。

  很多省普遍反映农村教师的收入降低了。实行了免费教育,乱收费的口子堵上了,教师的实际收入怎么办?现在有两种办法是万万不能做的:一个是从住宿中多收取费用,一个是从伙食中多收取费用。孩子住宿、吃饭都关系着他们的健康。因此,我们就得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,想办法解决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。当然,这又面临着两个问题。一是农村教育要改革。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村教师数量多,而质量不高。二是这些年计划生育成效显现,小学的入学人数减少,一部分农民工把孩子带到城里去上学,所以农村学校的人数不像过去那么多。农村小学教师待遇适当提高,得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。

  在教育发展上,我有时还敢谈点意见,但是在如何办好学校上,我确实是很谨慎的,不敢多谈意见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以为,学校办得好坏,还得靠实践,靠历史来做结论,靠人民的评价,靠社会的反响。这不是谁说了就算,谁说了就对。我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,应该说是空前的、前所未有的、巨大的发展。但是像钱老讲的,没有出现多少有名的教育家。我不是说在座的这些教育家没有贡献或者没有成就,你们都是有很大的成就。为什么呢?因为中国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太少了,把自己毕生精力都投入教育的人太少了。很多校长一半精力在搞教育,一半精力在搞科研,甚至用于科研的时间比教育的时间还要多,他要出成果。因此,现在就很难出现像陶行知、叶圣陶那样的大教育家。他们毕生都投入了教育事业。也很难出现像黄炎培那样的社会学家,他是办职业教育的,他当然还有其他贡献。甚至我也很难发现一些像张伯苓、梅贻琦那样的校长,他们可能在学术上没有多少论文留在后世,但他们留下了很光辉的学校发展阶段,诸如清华、南开、西南联大。我们校长换得太勤,校长不能像行政干部一样五年一换。在学校待上二十年、三十年甚至一辈子,值得。我不赞成按行政干部来搞教育干部体制,学校应有学校的特点。

  (本文节选自《温家宝谈教育》一书中题为《不断深化教育改革, 全面提高办学水平(2006年7-11月)》的文章。2006年7月18日上午、8月22日上午、11月16日上午和11月20日上午,温家宝同志分别主持召开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发展、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题座谈会,听取王湛、韦钰、朱清时、刘彭芝、霍懋征、顾明远、陶西平、叶澜、丁强、蓝继红、王明达、龙德毅、马树超、高军民、魏崴、杨福家、周远清、王大中、卢铁城、纪宝成、谈松华等21位教育界人士的意见,并做了重要讲话。该文为温家宝同志四次讲话要点。)

(原标题:校长不能像行政干部一样五年一换)

(编辑:SN010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孟建柱:东伊运指使天安门恐袭事件
  • 体育国锦赛-丁俊晖6-3艾伯顿 晋级4强 视频
  • 娱乐曝刘德华求名医生二胎 妻孕15周急安胎
  • 财经专家谈养老金并轨:待遇降低的改革难推行
  • 科技Nexus 5悄然上市:黑色16GB版已售罄
  • 博客美国允许食物中有老鼠毛或昆虫碎片
  • 读书揭秘:毛泽东最后十年只住游泳池
  • 教育农民工VS公务员:话语影响力天壤之别